"村上春樹之東尼瀧谷"
令我有一種相當沉重的輕巧震撼
電影用色基調的無彩度灰冷鋪陳著故事的基根與歸結
深透的誘發了一抹感傷瀰漫
故事的本身就是以荒謬無常並無奈的結構
摻揉著異常的手法
置入的悲傷指數
彷似
當一切都"自以為"忘得一乾二淨之餘卻仍滿佈怵目驚心的疼
這種深刻的無自覺之穿透力狀態相當奇異
如同
浸濡於悲傷至久
悲傷"好像"也不那樣悲傷了…
形容起來
大概就是這種狀態罷!
置身於因妻子生前而訂製的儲衣室
感受著大量衣物所牽引而至的孤絕
死亡本身是個存在事實
而面對卻只是不等比的建立(甚或是無法直視)
無論心境與空間之中
對於妻子死亡後的深邃悲傷最後竟滋長成了一種情感上表達與承接的障礙
真正的面對與事實的存在
果然不一定能並行且成立吶
電影旁白對於人物與角色之間的詮釋是這麼說述
"東尼不適合作為一個兒子"
"東尼的父親也不適合作為一個父親"
很有趣也不無某種程度上的道理!
我暗自認為旁白意喻表達的應該如是這答案
"不適合"是個關鍵
也是現實中無奈的癥結
好比是"兒子"與"父親"只是個名詞或借代詞
並非動詞也不存有任何具態的表現行為
所以東尼與父親合則合理的不曾舉動著改變
就只是用一種消極的積極姿態順應著適身的心態去發展延續關係
對於生命洞悉的孤單真的是一件非常孤單的孤單噢!
孤單的東尼內心想著"其實並不感到特別寂寞"
這樣的獨白還真是疏離不已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